● |
宗旨 |
|
中央研究院冷凍電子顯微鏡設施(簡稱中研院冷凍電顯設施Academia Sinica Cryo-Electron Microscopy Facility, ASCEM)的設置主要目標在透過尖端設備的引進,提升臺灣與中研院生命科學基礎研究的能量,協助蛋白質結構解析與細胞內的超微結構(ultrastructure)研究,進而解決重要生技議題及重大疾病問題。
|
|
● |
簡介 |
|
本設施總共配備四台儀器,包括兩台院內既有之(較)基本型冷凍電顯設施-化學所Jeol JEM-1400(CEM1)、細生所Tecnai G2 F20 TWIN (CEM2)及新購入之兩台(較)高階儀器-Talos Arctica(CEM3)、Titan Krios(CEM4)。為使本院之冷凍電顯設施達到最佳效益,四台設備各有主要任務,提供初階至高階有系統地儀器應用。CEM1/2在8小時/5天的運作基準下,優先服務院內使用者。CEM3/4則以24小時/7天半自動化模式全天候對外開放。
CEM1主要用於訓練新的冷凍電顯使用者及初步篩檢整個冷凍電顯作業流程的樣本之品質(如蛋白質負染)。
CEM2主要用於冷凍電顯(或低溫斷層攝影)之初階研究,以檢視樣本狀況及用於製作初階模型,也可應用在其他研究,例如脂質體(liposome)。
CEM3備有Falcon III影像感測器及Volta相位板,為多用途儀器,適用於中、高階研究,包括低溫斷層攝影、支援CEM2篩選初階研究樣本、支援CEM4拍攝圖像、收集高品質結構資料及學術論文發表。
CEM4同時備有Falcon III、K3相機及Volta相位板,專門用在高解析結構研究。樣本的品質與可行性建議先經過CEM1、CEM2及CEM3初階檢測,並具有生物學上的重要意義。
設施不定期會開設訓練課程,使用者必須通過嚴格的訓練與測試才能自行操作儀器。設施也與中研院網格與科學計算專題中心(ASGC)合作,使大量的資料分析工作與流程達到最佳效果,網格中心並支援原始及分析資料之備份。
|
|
● |
沿革 |
|
第一階段:從無到有之草創期(2017.03-2019.06)
中研院冷凍電顯中心(2021年更名為中研院冷凍電顯設施)於2017年開始籌備,2018年初成立,並於同年9月正式啟用。建置初期,因不易直接從國外聘請專業人才,中心決定從國內對此領域具興趣者進行栽培,藉由請益國外專家學者及派員出國學習來建立中心的CryoEM單粒子分析(SPA)服務團隊。
於此階段,院內有七位結構生物學背景的研究員義不容辭地投入,包括生化所蔡明道博士/徐尚德博士/何孟樵博士/吳昆峯博士、化學所章為皓博士、細生所傅琪鈺博士、基因體中心林世昌博士。不但主動提供自身研究課題作為儀器測試的樣本,並於每週一次內部管理檢討會議,共同討論,在兼顧尖端科技本身的高門檻和高成本設施建構與營運的前提下,提供使用者一套友善且可負擔的技術支援,以嶄新的“研究型服務”模式與完整的配套措施來滿足各方研究需求,有效率地使用新添購的CEM3/4,大幅地減低上機等待時間。而配套措施包含高效能資料傳輸系統的建置、與本院網格中心資料運算系統的串連、及專業人員的培訓等面向,以及臺灣蛋白質計畫之協助推動。也由於中央研究院及臺灣蛋白質計畫的經費支持,中心使用者基本上只需負責樣品前處理及資料分析,上機等待期為兩週之內,遠優於國際上的同等單位,然而收費僅約國際費用之 1/5~1/10。
為推廣冷凍電顯技術之各項應用、促進跨領域之合作,中心自2017年3月起即每兩週舉辦一次專題演講(或使用者會議),由生化所劉淦光博士協助規劃,旨在提供使用者間相互切磋交流之機會及與本中心溝通之管道,以便中心改善未盡之處;中心也不定期開設研習或訓練課程,希望促進計畫的合作與開展,有效利用四台冷凍電顯設備。
由於院方高度關注冷凍電顯中心的設立,在中心正式對外啟用約半年後,由周美吟副院長主導,中心接受位三國外及一位國內冷凍電顯專家的評鑑,並於2019年6月6日向廖俊智院長、周美吟副院長、劉扶東副院長、學諮會、學儀處、和另三位外審委員進行口頭報告與接受評鑑。此次評鑑結果,無論是國外專家、外審委員或是院本部長官皆對中心能在短短一年之內即開始運作並有研究成果產出給予大力肯定。而隨著評鑑的通過,也意味著冷凍電顯中心草創期的結束及新階段的開始。
第二階段:力求成長之開拓期(2019.06-2020.12)
完成第一次評鑑後,中心依評鑑結果與院方指示,設定第二階段的三個目標為穩定運作、解決重要科學問題、與發展冷凍電子斷層攝影(Electron Cryo-Tomography, ECT)技術,以因應生命科學研究之發展趨勢及服務需求,橋接臺灣結構生物學與細胞生物學之研究,擴大中心之使用族群,增加儀器效益。我們也適度調整人事和營運模式、專題演講或使用者會議則改為每月舉行一次、內部管理檢討會議改為兩週一次。惟目前中心較缺乏生物學家背景的ECT專家,亟需有志同仁投入行列。
第三階段:求新求變之轉型期(2021.01-迄今)
面對多樣使用者的需求與院方政策推動,中心在學諮會現任執行祕書邱繼輝特聘研究員的指導下,展開第三階段的變革與結構轉型。冷凍電顯中心更名為冷凍電顯設施,並由張淵智研究副技師營運團隊接手維運計畫的執行與設施管理,同時間設施指導委員會與使用者委員會也相繼成立,三個團隊的權責分工重新配置,讓設施營運與研究推動工作各堅其崗又密切合作,共同謀求最大學術研究效益。而臺灣蛋白質計畫也將持續挹助資源,支持設施維運及促進冷凍電顯研究的發展與推廣。使用者委員會議將視情況每半年或一季召開一次,內部管理檢討會議改為每月一次。
自2023年起,因應院方全院性安全管理機制議題考量與規劃,設施營運模式再度轉型改由所方督導,設施指導委員則於2022年底完成階段性任務後卸任,第一屆使用者委員之兩年任期亦於2022年12月31日適逢屆滿,在使用者委員會的功能與任務重新定位之需求下,第二屆使用者委員亦重組更新成員,以反映使用者需求與提出建議為主。
|
|
● |
著作聲明 |
|
Users should acknowledge support provided by facility in any resulting publications as: The cryo-EM experiments were performed at the Academia Sinica Cryo-EM Facility (ASCEM). ASCEM is jointly supported by Academia Sinica Core Facility and Innovative Instrument Project (Grant No. AS-CFII-111-210) and Taiwan Protein Project (Grant No. AS-KPQ-109-TPP2).
Please also include ASGC (Academia Sinica Grid-computing Center, Grant No. AS-CFII-114A-11) in the acknowledgement when research outcomes that relied on ASGC resources, services or expertise are presented. For example, “This work used ASGC (Academia Sinica Grid-computing Center) Distributed Cloud resources, which is supported by Academia Sinica”. Or, simply include “ASGC (Academia Sinica Grid-computing Center)” in the list of institutes to be acknowledged.
|
|
● |
ASCEM Banner 圖 png檔 pdf檔 |